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极限大佬一心向学第359节(1 / 2)





  第二跳两周半,反向落地。

  第三跳三周半,正面落地。

  第四跳四周。

  第五跳换了个抓板方式的四周,但却是和上一跳,同侧的起跳和落地。

  第六跳上了五周,和四周同样反向的起落。

  懂了。

  15岁再是天才也有限,看来乔尔·霍斯的高周数,都建立在他个人的易转方向。

  来不及细想。

  乔尔·霍斯的最后一跳出现。

  果然是五周半。

  但也果然依旧是同侧的转体。

  不过完成的还不错,高度和起落点都很好,最关键落地有一个反向的加分点,还是个五周半。

  如果不考虑“印象周期”,以及他那肉眼可见的缺点,其他各方面还是很不错的。

  现在,就看大赛方怎么考虑了?

  毕竟只是极限运动,并没有常规赛必须刷印象分这么一个要求,裁判只要良心过得去,完全可以忽视他较为单一的动作。

  当然,这里面必须要考虑的一点是他东道主的身份。

  再度完成五周半的乔尔·霍斯,像是一名凯旋的大将军,才从u型池里滑出来,就挥舞着拳头为自己祝贺,和观众们一起咆哮呐喊。

  杭峰就在这始终无法平静的气氛里,安静地出发。

  开始了,本次比赛,决赛的第一场。

  随着出发点裁判发号施令,杭峰挪动单板向前滑出。

  滑行在十米加速区的时候,身体上下弹压,尽可能地加快出发时候的速度。

  这是初速度,很重要。

  杭峰能否在第一跳完成一周半,最为依赖的还是初速度的加成。

  加速区很快过去,身体倾斜进入u型池内。

  高度比常规赛场高出来接近一米,这也是极限运动赋予的更多势能,当他冲向第一个起跳点的时候,惯性虽然无法抵达最高处,但抛飞的力量是明显高于常规赛场。

  一周半。

  非常轻松。

  能够在常规赛场都保持第一跳一周半的水准,这一跳已经常规化,如吃饭喝水那么简单,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思考能力。

  一周翻腾,带上落地前的半周,雪板与冰面轻盈地接触,没有丝毫卡顿,再次滑出。

  俯冲往下。

  速度加快。

  迅速地超过30迈。

  这一次,抵达第二跳的区域,冲击力明显加强。

  他从池沿最高处冲出,一个反向的起跳,翻腾!转体!

  抛飞不足一米,正面落地。

  轻松完成三周半。

  脚感如实传来这一跳的顺利,接触感一如既往的顺畅。

  第三跳,难度终于开始上来。

  从三周半进入四周非常简单。

  回忆去年的这个赛场,刚刚进入四周半的杭峰,个人能力还集中在四周上,想要在第三跳就完成四周,根本就不可能。

  这一次,很轻松。

  杭峰按照一开始的编排,做了一个难转方向的转体,最后以外刃先接触地面的方式,成功落地。

  难易方向只是他个人擅长与否,并不是赛场公认的难易度,但一名优秀的运动员,必须有不同方向的技巧安排。

  这一跳,是给裁判看的。

  同样,进入第四跳后,杭峰在刚刚难转方向的基础上,为自己提高了半圈。

  势能积累到当下的程度,绰绰有余。

  只不过多出半圈,就代表他必须是反向落地。

  和难易方向不同,正反方向的起跳和落地,是有加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