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二百零八章 东线起波澜(2 / 2)

这也可以理解,在接收t-8o的时候,韩国正在加紧研制k1a1,并且把服役的k1升级为k1a1,随后由着-8o。

在这场战斗中,至少有半数被摧毁的t-8o生殉爆。

仅仅如此的话,问题也不是非常严重。

因为在夜间作战,双方都没有可靠的夜视设备,所以交战距离非常近,在五百米内,双方的坦克炮都有足够大的威力。

问题就出在t-8o的坦克炮上。

虽然在出售t-8o的时候,俄罗斯也卖了一批穿甲弹,而且是俄军的制式穿甲弹,但是这些穿甲弹要么拿给美国做研究,要么在实战训练中消耗掉了。战争爆前,韩军t-8o的备弹量还不到三千枚,每辆坦克只能分到十多枚穿甲弹。这其中,占大部分的不是俄罗斯原装的穿甲弹,而是通过美国,从伊拉克、印度等装备了俄制坦克的国家搞来的,而且大部分是俄罗斯专门为出口研制的穿甲弹。

如同出口型坦克一样,俄罗斯出口的穿甲弹在性能上也打了很多折扣。

按照美军做的测试,海湾战争前,俄罗斯卖给伊拉克的一二五穿甲弹在一千五百米的距离上,实际穿甲能力仅有三百五十毫米,甚至比不上英国的17一零五坦克炮,对第三代主战坦克几乎没有威胁。

实战情况也是如此,海湾战争期间,美军多辆m1a1、以及英国的“挑战者”被伊拉克军队的t-72击中,均没被击穿。

根据志愿军在战斗中获得的数据,韩军t-8o装备的穿甲弹要稍微好一点,五百米的穿甲深度大概有五百五十毫米,换算下来在一千五百米处的穿甲厚度有四百八十毫米,接近了第三代穿甲弹的标准。

问题是,96式与99改都是第三代主战坦克,而且都配备了爆炸反应装甲。

即便是作为大规模装备部队的96式,在增加了四点五吨的外挂装甲之后,炮塔正面的抗穿甲弹能力也在七百毫米以上,而99改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九百毫米,足以抵挡绝大部分穿甲弹。

即便在五百米的交火距离上,96式与99改的防护能力依然非常充足。

战斗中,也确实如此。

在被韩军击中的所有96式与99改中,均没有出现炮塔与车体正面被击穿的现象,只有几辆炮塔侧面被击中。因为采用了中央灭火抑爆系统,只有一辆96式被完全摧毁,另外几辆坦克均在战斗结束后被修复。

与之相比,第七装甲旅的坦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。

在-8o被摧毁,而韩军的反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
等到韩军反应过来,第六十五集团军的坦克集群已经向两翼展开,起了全面冲击。

虽然韩军采取了非常果断的行动,比如让随同的步兵下车作战,让跟随在坦克集群后面的火炮射照明弹等等,但是在志愿军装甲部队的全面冲击下,韩军迅被打散,只能各自为战。

结果可想而知,失去了群体作战的优势,坦克部队只能任人宰割。

更要命的是,协助坦克作战的韩国步兵率先崩溃,不但无法支援坦克作战,甚至无法为坦克提供掩护。

第六十五集团军的坦克不但得到了步兵的近距离掩护,不用畏惧韩军的反坦克步兵,还在战斗中得到了步兵的支持。战斗中,至少有三十七辆t-8o是被步兵用火箭筒在不到两百米的距离上摧毁的。

如果有步兵掩护,这些坦克肯定能挥更加重要的作用。

打到十七日凌晨一点左右,第七装甲旅被击溃了,准确的说是全军覆没,只有留在最后面的一个炮兵营侥幸逃脱。

这场早有“预谋”的战斗没有任何悬念。

因为离天亮还早,所以战斗结束后,第六十五集团军继续向高城推进,只留下了一个步兵营与一个工程营负责清扫战场。

有趣的是,大约有七十辆t-8o被志愿军修复。

后来,这些坦克编入了第六十五集团军。为此,黄峙博还专门找总后勤部,想办法从俄罗斯引进了一批供t-8o使用的炮弹。因为俄制弹药的性能确实不怎么样,所以这些坦克在战争期间组要伴随步兵作战,很少参与装甲会战。战争结束之后,大约有五十辆t-8o还在志愿军中服役,随后被移交给了重新组建的朝鲜人民军,并且在此基础上,成立了新人民军的第一支装甲部队。十多年后,这些坦克才从新人民军中退役,其中状态较好的一辆被永久保存在了“志愿军战争博物馆”中。

可以说,韩军第七装甲旅的表现,即让东线战场重起波澜,也让联军非常失望。

在重点照顾西线的时候,联军还得考虑东线的危险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