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十六章 登岛(2 / 2)

在j11c上,采用的是最大加力推力达到了一百四十七千牛的国产动机。

严格说来,这种动机就是俄罗斯117s动机的国产版本。

早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前,中国就在设法从俄罗斯引进117s动机,并且把最初获得的几台用在了j2o的原形机上。只是在后来的谈判中,俄罗斯要价太高,而且117s的某些性能达不到j2o的技术指标,所以引进工作拖了下来。第二次朝鲜战争后,中俄进入了自前苏联解体以来的第二个蜜月期,在中国答应提供电磁武器的相关技术之后,俄罗斯放宽了对华军售限制。

也就在这个时候,中国获得了117s动机的生产许可证与全套设计图纸。

虽然117s没有用到j2o上,但是用在j11c上却是物尽其用。

采用新式动机后,j11c的最大推力增加了百分之二十,空战推重比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以上,机动性能大幅度改善,特别是之前一直遭到诟病、也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彻底暴露出来的垂直机动性能。

当然,j11c的改进并不彻底。

比如在更换动机之后,没有对气动布局进行调整,因此很难把新式动机带来的性能提升完全挥出来。又比如在使用了火控雷达之后,并没有用上已经在j2o上得到了应用的主动隐身技术。

改进不彻底的主要原因不是没有技术实力,而是花费过于巨大,而且需要更多的时间。

如果重新设计气动布局,j11c最快能在二零二一年上天,而海航将在二零二三年获得j2o,从而使得j11c的改进显得很没必要。如果采用了主动隐身技术,改装费用将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。

不管怎么说,j11c肯定过了日本的f15j,即便面对f22a,也有对战的能力。

在j11c机群后面,则是数量更多的j1obsp; 与j11c一样,j1oc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服役,基础不是j1oa,而是j1ob。

在海航中,j1ob实际上是j1oa的双座型。

最初的时候,j1ob以j1oa的教练型问世,只是在实际使用中,空军与海航都认为双座型战斗机更适合执行攻击任务,即便在空战中、特别是格斗空战中,两名飞行员也比一名飞行员好得多。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,为数不多的j1ob挥出了很强的战斗力,从而改变了空军与海航对这种战斗机的认识。

作为一种中型多用途双座战斗机,j1oc的改进方式与j11c相差不大,即换上更先进的火控雷达与推力更大的动机。不同的是,j1oc把重点全部放在了制空上,不像j11c得照顾对地海打击能力。

这个展方向,跟空军与海航最初对这种战斗机的期望完全相反。

在服役初期,空军与海航都把j1o当成一种多用途中型战斗机,即类似与f16的战场多面手。

结果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,j1o的多用途性能被彻底否决。

不是不够先进,而是基本气动布局限制了j1o的多用途性能。原因很简单,三角翼缺乏足够的重载点,而过小的机身由没法容纳足够多的燃油,因此在携带两具或者三具副油箱之后,j1o只有两个翼下重载点能够携带对地攻击弹药,即便采用复合挂架,载弹能力也远远比不上fbetbsp; 相反,执行制空作战任务时,即便携带三具副油箱,j1o仍然能够携带六枚p112与两枚p111,载弹能力不比大多数重型战斗机差。

结构上存在的问题,很难通过改进解决。

更换翼型的话,不比研制一种全新的战斗机简单。

受这些因素限制,j1oc几乎成了一种性能单一的制空战斗机。虽然在出口的时候,打着j1oc名号的战斗机具有多用途能力,但是与中国空军、海航自用的完全不同,比如卖给巴基斯坦的fc2o就增强了机体结构,把翼下的三个挂点全部变为重载点,而其机体结构重量也增加了将近一吨,导致空战能力大幅度降低。

作为一种典型的制空战斗机,j1oc的格斗空战能力甚至过了j11bsp; 可见,在第一时间,海航出动的全是制空战斗机。

没什么好奇怪的,日本舰队还没有进入东海,而且在交战初期,双方都会竭尽全力夺取制空权。

在无法攻击对方机场的情况下,制空战斗机成为夺取制空权的唯一力量。

三支战斗机群升空的时候,运载特种部队的直升机群到达了钓鱼岛上空,以中队为单位的近两百名特种兵分头登上了几座岛屿。

直升机群没有在岛屿上空停留,放下特种兵后就转向返航了。

虽然直升机飞得很低,但是日本空中自卫队的e767就在冲绳岛上空盘旋,在两百多公里外的宫古列岛上空还有一架e2d。

直升机群到达钓鱼岛上空前,就被日本的预警机现了。

这下,难题交到了日本手上。

中国已经采取军事行动,派遣地面部队登上钓鱼岛,而且预警机还现,登岛的地面部队正在拆除导航灯塔。

不管钓鱼岛归谁,中国已经越过了底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