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五十四章 最后冲刺(2 / 2)


毫无疑问,增加载机数量,绝对能让海军喜出望外。

在与j-25m混搭,所有zy-1都留在机库内的情况下,“长江”级的机库容量至少能提高百分之四十,“昆仑山”级则能提高百分之六十。这就意味着,在不增加飞行甲板系留战斗机数量的情况下,“长江”级能额外搭载十二架j-32,而“昆仑山”级则能额外搭载三十架j-32。

这个变化,能把航母的航空作战效率提高很大一截。

保守估计,“长江”级的航空作战效率至少能与“飞龙”级持平,而“昆仑山”级则能越“飞龙”级百分之八十。

单艘航母的航空作战效率提高,等于舰队总体作战能力提高。

说得直接一点,在以制海为主的作战任务中,四艘“昆仑山”级的航空作战效率相当于八艘“飞龙”级。

毫无疑问,对即将爆的战争来说,这是一个很大的变数。

为此,j-32在八月初完成上舰测试后,牧浩洋就赶往成飞,让成飞把j-32的量产工作放在要位置上。

即便牧浩洋不这么做,腾耀辉也会出面。

相对而言,在日本空军没有获得第五代战斗机的情况下,空军对j-3o的需求性并不紧迫,反而是海军更需要j-32。

到这个时候,海军的造舰行动已经全面展开。

九月初,除了第三批后四艘“昆仑山”级巡洋舰进入舾装阶段之外,四艘“昆明”级驱逐舰与八艘“威海”级护卫舰也开始舾装,随后又有四艘“威海”级护卫舰下水,而另外四艘“渭河”级攻击核潜艇也进入了最后组装阶段。

毫无疑问,中国的舰艇建造能力远远过日本。

到这个时候,增建的四艘“飞龙”级航母只完成了百分之六十的船台工作量,而其他大型战舰中,只有四艘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下水,大部分仍然处于船台建造阶段,这些战舰能在二零三六年服役绝对是个奇迹。

当然,这也不能全怪日本造船厂。

导致日本战舰施工进度缓慢的众多原因中,外界因素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。拿“比睿”级巡洋舰来说,其主要电子设备半数以上来自美国,包括最为核心的综合雷达系统。在美国企业供货度缓慢的情况下,战舰的建造进度自然快不起来。当时日本海军增建的几种大型战舰中,驱逐舰的进度相对较快,主要就是“臻名”级与“白根”级的大部分关键设备都已实现国产。

正是如此,日本海军增建的潜艇也没能按进度施工。

要知道,“春潮”级使用的小型核动力装置中,最核心的部件来自美国与加拿大,而美国已经根据“华盛顿条约”中的规定,在对日核查工作完全结束之前,禁止向日本出售任何涉核设备。

所有的迹象都表明,日本的造舰计划以二零三六年为准。

当时,最引人瞩目的,还是三菱与富士重工新船台的开工典礼。

与李明阳的判断完全一致,这四座新船台建成之后,承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造大型核动力航母。只是,即便日本当局以战时标准制订建造计划,第四批“飞龙”级航母也不可能在二零三八年底之前服役。

当时,还生了一件事情。

在新船台落成之后,二部收到了一份情报,即日本很有可能开建一种全新的航母,性能比“飞龙”级有大幅度提高。随后一些西方新闻媒体也做了报道,宣称日本的新一代大型航母采用了新式舰体。

根据这些情报与消息,海军认为日本的新一代航母与bsp; 由此引了一场争议,即有没有必要建造第三批“昆仑山”级?如果现在停止,改建更先进的c3型航母,至少能节约半年时间。

只是,二部很快就搞清楚,日本的新型航母,实际上是“飞龙”级的改进型。

准确的说,是针对“飞龙”级存在的问题,以及计划在二零三六年完成试飞的第五代舰载战斗机做了适当改进。

这下,海军才没有做出取消第三批“昆仑山”级航母的决定。

“飞龙”级再改,也是“飞龙”级,不可能改变由基础设计代来的性能制约,而且第三批“昆仑山”级也做了适当改进。比如把机库净高增加到七点六米,确保能以混搭的方式在同一机位上各停放一架j-22m与j-3o。

按照牧浩洋的判断,改进后的“昆仑山”级仍然比改进后的“飞龙”级强大。

既然有足够明显的优势,就没有理由拆除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三十五船台施工工程的四艘航母。此外,大连造船厂、江南造船厂都在扩充建造能力,各自兴建的一座大型船台都能在二零三五年底投产,青岛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也各自兴建了一座十五万吨级船台,预计也能在二零三五年底投产。到时候,在第三批“昆仑山”级下水后,至少有八座船台能够同时建造bsp; 最重要的是,c3级航母的设计工作还没完成。

随着双方的战争准备加,到二零三四年第四季度,中日全面战争进入倒计时阶段。

。.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