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六十五章 国家意志(2 / 2)

最大的问题就在经济层面上。

虽然中国与美国在印度、或者说是在南亚地区都有较为长远的战略利益,但是推动对印政策的主要是经济问题,即能否在印度实现经济利益。结果就是,在印度奉行双边政策,利用美国制衡中国的时候,在经济问题上不得不偏向于美国,导致中国受损,也就不可避免的把中国当成了敌人。

事实上,在具体操作的时候,印度当局也很难左右局势展。

短短数年之内,美国取代了中国,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,也成为了印度的最大投资者。正是如此,美国才有理由为印度提供巨额军事援助,帮助印度打造一支南亚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。

展到这一步,中印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。

即便不考虑领土纠纷,毕竟藏南地区对中国来说过于偏远,而且在过去数十年内,都没有得到重视,中国也要考虑南亚的总体战略,即印度大力扩充军备,会对中国在南亚的同盟国家造成多大的影响。

别的不说,巴基斯坦就不会坐视不管。

在中国的同盟体系中,巴基斯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因为巴基斯坦是连接中国本土与中东的战略桥梁,也是初印度尼西亚之外,唯一与中国保持同盟友好关系的伊斯兰国家,可以说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纽带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只要中国打算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进行对抗,巴基斯坦就具有不可替代性。

此外,印度扩充军备,还对周边的孟加拉国、缅甸、不丹、尼泊尔、斯里兰卡等国构成了直接威胁,而这些都是中国的友好国家,也是中国在南亚推行经济共同体的主要成员,是中国南亚利益的核心所在。

这样一来,算上与印度的领土纠纷,中国肯定不会做出丝毫妥协。

可以说,在印度决定扩充军备后,中印战争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。

与中国一样,战争在什么时候爆,以及谁打第一枪,对印度来说也是关键问题,甚至决定了印度的未来。

在二零四五年之前,印度当局还抱着一种较为理想的观点,即印度迅扩充具备,足以遏制中国的战争企图,使中国不敢轻举妄动。虽然在这个时候,印度并不清楚美国的全球战略,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,即美国不惜血本的支援印度,帮助印度扩充军备,肯定在为针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做准备。也就是说,只要印度能够迅获得足够的军事实力,就能把与中国的战争拖到全面战争时期。说得简单一些,就是在美国与中国开战之后,印度才以美国同盟者的身份参战。

果真如此的话,谁打第一枪就不是关键问题了。

甚至可以说,中印战争将失去应有的意义,不管结果如何,都不可能改变世界格局,真正的关键在中美战争上。

事实上,也正是这个考量,让印度当局决定扩充军备。

原因很简单,如果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,美国是最终胜利者,印度将以美国同盟国的身份取代中国,成为亚洲、甚至是远东地区的头号强国;如果最终胜利者是中国,印度只是仆从国,不是中国的头号打击对象,反而会因为中国需要构筑全新的世界秩序,提高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地位。

可以看得出来,印度当局把问题看得比较理想。

当然,这个理想化的观点有一个基础,即中国没有能力在美国的威胁下,以较低的代价击败印度。说得直接一点,就是中国在不得不为世界大战做准备的情况下,很难在世界大战爆前获得足以迅击败印度的军事力量,也就不敢在印度进行军事冒险,从而容忍印度的扩军行为。

到了二零四五年,情况出现了微妙变化。

中国的扩军度、或者说是军力展度远远过美国与印度的预期,至少比美国在二零四零年前后获得的情报提前了五年,中国的军事力量以爆炸的方式迅膨胀,已经全面越印度。

根据cia在年初递交的一份报告,到二零四五年下半年,中国就能获得极为明显的军事优势,拥有了军事冒险的资本,也就极有可能先拿印度开刀,在与美国对抗之前解除后顾之忧。

这份报告,先影响了美国当局,随后影响了印度当局。

在杜小蕾访问新德里期间,美国驻印大使就向印度当局提交了一份外交照会,提到中国很有可能向印度宣战。紧接着,美国驻印军事顾问团也提交了一份报告,即印度的军事实力远不如中国,如果丧失军事主动权,将在几个月内战败。受此影响,在杜小蕾离开新德里的那一天,印度外长就秘密飞赴华盛顿。这件事情做得非常保密,当时印度情报机构甚至安排了一名特工冒充外长,照常去外交部上班,还会见了几位外国使者。在华盛顿,印度外长更是伪装成一名外交人员,随同印度驻美大使去了美国国务院,然后在半夜前往白宫,单独会见美国总统。

展到这一步,印度当局要考虑的,已经不是如何避免战争,而是如何打赢战争。

准确的说,是美国能够做出多大的承诺,确保印度不会输掉战争。

对美国来说,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