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百二十九章 准备进攻(2 / 2)

更重要的是,大批量的全电动潜艇服役,极大的改善了中国海运的安全环境,特别是在潜艇加入护航编队之后,船队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,而更加安全的海运航线,为中国的战争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在二零五四年,即海军把潜艇编入护航舰队后的第一年,就在印度洋上击沉了十八艘美军潜艇,其中十一艘是被护航潜艇击沉的,还有三艘是护航潜艇与护航战舰的共同战果。

战后,几乎所有人都认为,全电动潜艇是中国取胜的关键武器之一。

要知道,直到二零五四年底,美国才开始建造全电动潜艇,性能仅相当于“黄貂鱼”级的早期型号,而且这些潜艇要到二零五五年底才能服役,第一批也仅仅只有二十艘,要到二零五六年,美国的全电动潜艇装备量才过一百艘,而此时中国海军的全电动潜艇已经过了四百艘。结果就是,在二零五六年之前,美国海军主要依靠昂贵的攻击核潜艇,根本无法在数量上取胜。

残酷的战争已经证明,数量往往比质量更加重要。

事实上,这也正是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最大的不同之处,即在全面战争中,如何生产出足够多的、性能不算落后的武器装备更具有决定性意义,平常在乎的装备性能,已经成为次要因素。

只是,到了二零五三年八月,牧浩洋已经不再关注装备建造的事情了。

大连造船厂已经传来好消息,“恒山”号的修复工作即将完成,预计在八月十五日进行验收测试,月底就能重返海军。

此外,“泰山”级的第二批,即“黄山”号、“庐山”号、“峨眉山”号与“青城山”号已经完成了海试,预计在八月底就能进行海军验收测试,最迟也能在十月份服役,而还在维修的“嵩山”号也预计在十月份归队。

也就是说,到十一月,中国海军就将拥有七艘级航母。

更重要的是,配套战舰也将在十月份到位,包括十六艘“黑龙江”级大型综合战舰与二十艘“威海”级反潜战舰。

事实上,护航战舰的数量已经过了组建航母战斗群的最高标准。

说得直接一点,在组建七支航母战斗群之后,还多出了四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六艘反潜战舰。

除了战舰,征用的商船也改装了五十多艘,其中有十六艘护航航母。

因为“泰山”级航母的建造规模没有扩大,或者说没有像想像的那样扩大,所以海军对八艘护航航母做了特殊改进,各安装了一部电磁弹射器,使其能够搭载固定翼反潜巡逻机与舰载战斗机。

按照牧浩洋的规划,这八艘护航航母将编入登6舰队,充当“两栖攻击舰”。

也就是说,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登6舰队能够从护航航母那里得到空中支援,不再需要舰队伴随作战。

这些舰船都能在年底交付海军。

摆在牧浩洋面前的问题是:如何利用眼前这支规模庞大的舰队,以及规模已经达到八支的登6舰队?

答案很简单:在海洋战场上动新的攻势。

只是,留给牧浩洋的时间窗口只有几个月。

六月底,美国海军接收了第二批“美国”级航母,航母战斗群的规模恢复到六支。虽然从总体战斗力上看,美国海军处于下风,但是到二零五四年初,美国海军将获得第三批“美国”级航母,而且数量是六艘。可惜的是,中国海军的第三批“泰山”级要到二零五四年底才能交付。

按照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,到二零五四年三月,中国海军就将丧失兵力优势。

也就是说,如果牧浩洋打算在海洋战场上动战略进攻,就得在二零五三年三月之前取得实质性胜利。

问题是,戚凯威正在大6战场上策划大规模进攻。

虽然在很多人看来,冬天不益在俄罗斯动进攻,但是戚凯威认为,在冬天动进攻更能达到战略突然性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军队已经解决了寒带冬季作战服的问题,而且不存在装备使用的问题。如此一来,戚凯威就决定在冬季动一次进攻,夺取伏尔加河东岸,即里海北部地区,以便在二零五四年开春的时候渡过伏尔加河,向俄罗斯的欧洲腹地动一次决定性的战略进攻。

显然,牧浩洋不能指望6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