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十五章 深海猛龙(2 / 2)


因为海峡的平均水深不到一百米,所以潜艇无法深潜避开黑潮。在强大的黑潮面前,潜艇要想达到四节的巡航度,就得以七节的度航行。在海峡最窄处,黑潮的流加快,潜艇甚至得把航提高到十节左右。

这个度,使得潜艇的噪音明显增强。

不然的话,“海龙”号也不可能在几十公里之外探测到四艘“苍龙”级。

此外,自身噪音增强后,潜艇的被动探测能力将明显减弱,日本潜艇很难现远处的“海龙”号。

这些因素综合起来,肯定会让日本艇长感觉良好。

问题是,四艘“苍龙”级为什么不分开行动?

虽然几十年来,常规潜艇遵循的仍然是“狼群战术”,特别是在正规海战中,集中行动的常规潜艇远比单独行动时强大得多。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,中国潜艇能够多次取得惊人的战果,与集中行动不无关系。但是“狼群战术”不等于要让所有潜艇一起行动,特别是在搜寻目标时,每艘潜艇都是“头狼”,在现目标之后再集中行动,以集群攻击的方式瓦解敌人的反潜网。

在狭窄的东海,四艘“苍龙”级足以铺开一张巨大的伏击网。

也许,日本艇长相信其他侦察手段,比如侦察卫星、电子侦察机与海上巡逻机能够现中国舰队,所以没有分散搜索。

不管怎么说,在现代海战中,潜艇只是参与兵力之一,而不是全部。

萨非墨没管那么多,因为四艘“苍龙”级一起行动,让他更容易跟踪监视。如果日本潜艇分散行动,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呢。

就这样,四艘“苍龙”在前,排成一二一队列,即一艘突前、两艘居中、一艘断后,“海龙”号则尾随在后。

萨非墨没把距离拉得太远,确保艇球形声纳能探测到断后日本潜艇出的噪音。

每隔半个小时,他就让“海龙”号做一次战术转向,用侧舷声纳阵探测前方的三艘日本潜艇的行踪。

在此期间,萨非墨已经想好了战术。

只要收到攻击指令,“海龙”号先攻击断后日本潜艇,同时向居中的两艘“苍龙”级各射一条五百三十三毫米自导鱼雷,然后用两条六百五十毫米线导鱼雷做补充,最后与突前日本潜艇拼刺刀。

这套战术,足以保证干掉三艘“苍龙”级。

即便拼不过第四艘“苍龙”,也能稳赚不赔。

只是,接下来的等待,让萨非墨有点恼火,因为直到二十八日夜间,他也没有收到周渝生来的作战命令。

还好,潜艇兵最不缺的就是耐心。

当时,萨非墨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,或者说该做却没做的事,对即将爆的海上战斗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
按照周渝生的安排,萨非墨应该及时汇报敌情。

问题是,萨非墨却没有这么做,不但没有让“海龙”号上浮使用通信桅杆,也没有投出通信浮标。

萨非墨这么做,不是没有理由。

“苍龙”级的噪音很低,如果“海龙”号浮上水面,用通信桅杆出信息,很有可能跟丢目标。使用通信浮标的话,因为不具备定向通行能力,所以出的电磁波很有可能被日本的监听电台截获。

萨非墨不是不打算报告敌情,而是觉得时机还不成熟。

结果就是,到二十八日夜间,周渝生仍然不知道已经有四艘“苍龙”级从大隅海峡进入日本海,而是紧盯着冲绳附近的那两艘日本潜艇。

虽然周渝生已经意识到,日本海上自卫队出动了十四艘潜艇,就算从横须贺出的第二潜水队群的八艘潜艇没有赶到,从广岛出的六艘潜艇肯定到了,而在冲绳附近被现的只有两艘,意味则四艘潜艇去向不明。但是没有可靠情报,让周渝生无法妄自做出判断,也就无法肯定日本潜艇走的是大隅海峡。

不管怎么说,两艘“亲潮”级的威胁已经够大了。

如果让这两艘潜艇进入东海,而且逼近东海舰队,即便有四艘o41型伴随舰队行动,也不见得能够确保舰队安然无恙。

只要抓住机会,一艘潜艇就能给予舰队毁灭性的打击。

周渝生别无他法,只能安排一艘攻击核潜艇前去增援,加强冲绳附近海域的监视力度。

当时,只有两艘攻击核潜艇深入东海,另外两艘还在赶过来的途中,离冲绳还有几百公里呢。

受此影响,在东海舰队东北方向上,出现了极为明显的反潜漏洞。

换句话说,在战前部署中,日本海上自卫队采取的战术收到了效果,用两艘已经落后的“亲潮”级吸引了中国海军的反潜兵力,为四艘“苍龙”级创造了突破机会,也为日本打响第一枪创造了机会。

只是,战争是双方互动的结果,而不是单方面行动。